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七)

來源:《求是》2023/05 2023-03-01 15:00:00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七)

產業工人“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求是》雜志記者 曠思思 柳州日報記者 朱柳融

  春節假期剛過,一大早,黨的二十大代表、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專家鄭志明就來到車間“問診”——團隊負責的減速器柔性生產線改造項目中,一臺產品精度檢測裝置測量數據偏差過大,困擾團隊青年技工多時。經過反復測試排查,鄭志明初步判斷測量程序需要重新優化?!皽y量精度關系產品質量,一絲一毫都要計較?!彼麑η嗄昙脊ふf,“我們的工作需要創新,也要耐得住寂寞。很多問題就是靠不斷地測試、試驗,才能找到解決辦法?!?/p>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2022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時,對產業工人給予高度評價:“不能瞧不起產業工人,一定要看實際貢獻!我們這些年一步一個腳印,真正在添磚加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大廈的人,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编嵵久鲃忧榛貞浾f:“總書記對我們產業工人的關心和重視,令人感到無比溫暖、無上榮光?!?/p>

  “黨的二十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代表團的重要講話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绷菔锌偣h組成員覃萍介紹說,廣大產業工人現在是鉚足了干勁,要在新征程上奮勇爭先。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產品主任工程師游新亮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感認同,他經常給工友們鼓勁:“我們一定要深入鉆研、敢為人先,努力攻克更多‘卡脖子’技術?!绷暯娇倳浱岢觥凹夹g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令廣西柳州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冷軋廠自動化室電氣技術員施志廣倍感振奮,他立志要研發更多自主創新產品,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60多萬產業工人是支撐工業重鎮柳州的脊梁?!罢且淮a業工人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積淀和塑造了柳州特有的工業文化和城市品格,更鑄就了柳州工業發展的堅實基礎?!绷菔形瘯泤菬樥f。

  鄭志明工作25年來,始終執著專注、追求卓越,從一名鉗工學徒逐漸成長為大國工匠。柳州柳工液壓件有限公司周穎峰從普通數控車工干起,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帶領團隊完成重大技術難題攻克、質量問題改進等項目80余個。2023年1月,他還當選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柳州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電氣技能專家周磊憑借過硬技術和務實創新,30歲出頭已成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帶領團隊完成50多項科技攻關和技術改造,培養出20多名高技能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對廣大產業工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思考和研究怎么去培養他們、發揮他們的作用”。近年來,柳州聚焦思想引領、建功立業、素質提升、地位提高、隊伍壯大,加快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產業工人隊伍正在形成。截至2022年底,柳州技能勞動者總量達59.55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3.11萬人,建成“技能大師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先模創新工作室等200多個。2022年起,柳州把每年的4月26日設立為“柳州工匠日”,推動“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蔚然成風。

  2023年2月2日,在廣西柳州汽車城新能源產業園,工人們在一家新能源汽車企業車身車間里忙碌。 人民圖片 黎寒池/攝

  “你的職稱走的是哪個序列?”“現在收入怎么樣?”習近平總書記詢問鄭志明的一番話,體現了對產業工人發展前景的關切。為拓展產業工人發展空間,柳州積極探索推進高技能人才參加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自試點以來,共有893名高技能人才參加職稱申報,739人通過評審取得職稱,其中高級工程師37人,工程師411人,助理工程師291人。越來越多高技能人才獲得更廣闊發展空間,繼續扎根生產一線、投身技術攻關,為柳州全力建設國際新能源汽車產業新高地,加快建設現代制造城、打造萬億工業強市,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

  “90后”謝評周是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裝備制造工段長,他評上了高級工程師,和他師傅鄭志明是一個級別?!拔亿s上好時候了!”謝評周感慨說,“新時代以來,全社會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咱們產業工人只要干得好,就會物質上有回報、精神上有榮譽、社會上有地位?!比娼ㄔO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產業工人技能報國的舞臺越來越寬廣。

  記者手記:

  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主體力量,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骨干力量,是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有生力量。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廣大產業工人競展風采提供了廣闊舞臺;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向縱深推進,為他們成長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只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把實現黨和國家確立的發展目標變成自覺行動,與時代同行、以技能報國,奮斗在各行各業的產業工人,一定能夠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云上花鄉幸福來

《求是》雜志記者 陳有勇 云南日報記者 譚雅竹

  2月16日清晨,氤氳霧氣尚未散去,云南省曲靖市羅平縣板橋鎮小龍潭村已是人頭攢動?!霸粕匣ㄠl美 振興進行時——去有花的地方”宣傳推介活動在這里拉開帷幕?!班l愁集市”上,綽約盛放的郁金香、向日葵,香氣四溢的蜂蜜、五彩米飯等,讓游客在味覺和視覺的撞擊中感受田園生活;10個直播間內,主播們將本地農特產品推銷至全國各地,銷售額不斷刷新……

  “讓我印象深刻的不僅有小龍潭村的秀美,更有村民們追求幸福生活的飽滿精氣神,這正是我心目中美麗鄉村的樣子?!表樦迓芬宦沸衼?,遼寧游客申先生流連忘返。

  羅平縣位于祖國西南邊陲,這里的油菜花海有著“世界最大的自然天成花園”美譽。每年立春一過,百萬畝油菜花如約綻放,將天地間渲染得一片金黃,吸引各地游客前來踏春賞花。云上村、維古村、小龍潭村位于羅平縣百萬畝油菜花海和“中國最美峰叢”——金雞峰叢腹地,地理位置優越。此外,這3個村還擁有豐富的中醫藥傳承、保存完好的傳統石頭房、千姿百態的喀斯特峰林等優質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前景廣闊。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板橋鎮的云上村、維古村、小龍潭村打造“云上花鄉”鄉村振興示范園,將村民意愿、資源保護、產業發展、生態宜居、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的新辦法。自2022年1月試運營以來,以“花間賞、云上住、維古養、龍潭憶”為主題的“云上花鄉”,吸引了5萬余人次、130個團體休閑游玩,累計營業額突破10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40萬元,邁出了鄉村振興的堅實步伐。

  農民為主體,機制作保障,是“云上花鄉”鄉村振興示范園發展壯大的法寶。示范園堅持“農民的村莊農民建設”,規劃時充分征求、尊重農民意見,建設過程中以互動式參與、以工代賑等方式引導村民、社會和政府形成建設合力。推行“黨員+N”工作法,建立黨員先鋒隊、巾幗服務隊、鄉賢議事會3支隊伍,吸收農民群眾廣泛參與村莊管理。

  市場環境中的管理運營需要專業化的組織和人才,示范園面向市場,創新推出“鄉村CEO+經營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成立合作社代管集體資產,組建公司負責管理園區,招聘鄉村CEO負責市場經營。

  “鄉村CEO是一個全新崗位,我會全力帶出更多鄉村經營人才,盤活鄉村發展資源,讓村民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弊鳛樵粕洗宓泥l村CEO,李鵬林正結合即將到來的“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策劃活動,對接單位和企業,以期迎來更多游客。

  在火熱的示范園建設中,村民不是看客,而是中堅力量。示范園堅持“農民的村莊農民經營”,引導農民盤活閑置資源,靈活多樣發展經營業態。通過“閑置宅基地+美麗鄉村”、“閑置農房+餐飲民宿”等方式,盤活37戶閑置房屋、500畝土地、30畝山林。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代管村集體資產,與鎮屬國有企業組建新的公司負責示范園的運營管理。建立起公司經營、合作社自主經營、農戶自主經營、“合作社+農戶合作經營”4種經營模式,推動鄉村會客廳、云上農品、戶外拓展基地、嵌入式民宿等經營業態“百花齊放”。

圖為云南省曲靖市羅平縣板橋鎮云上村俯瞰圖。 羅平縣委宣傳部供圖 趙峰/攝

  “我已經決定扎根云上村,相信未來會有更大發展?!薄?0后”趙錫墅揮別在昆明的工作生活,來到云上村開咖啡廳??Х葟d的前身是趙錫墅公婆家閑置10余年的老宅,板橋鎮政府投資60萬元將之改建成咖啡廳,以“合作社+農戶合作經營”模式,與農戶共享經營收益。如今,拿著合作經營分紅、合作社社員分紅、咖啡廳員工工資3份收入,又能照顧孩子和老人,趙錫墅很是滿意。

  伴隨著示范園的快速發展,已有26戶農戶返鄉創業。更多的就業崗位、廣闊的發展前景,打通了人才下鄉、能人返鄉的通道,實現引得進、留得下、干得好、有前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笔痉秷@建設堅持“農民的村莊農民享受”,以壯大集體經濟和促進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二次分配”讓經營收益最大程度地“留村補農”。第一次分配,園區提取部分營業額劃給合作社,合作社在扣除自身運營管理成本后,20%用于發展集體經濟,80%用于社員分紅;第二次分配,農戶自營利潤歸農戶,合作社自營利潤歸合作社,合作經營的利潤按協議先分配至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分紅到社員。這樣的分配機制,保證了農戶自主經營有收入、合作經營有分成、就近務工有工資、全體社員有分紅,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建設者、最大受益者。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羅平縣“云上花鄉”鄉村振興示范園建設,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激活農民主體、鄉村資源、社會力量多方動能,積極探索“鄉村旅游驅動三產融合型”鄉村振興模式,建設“鄉村美、產業旺、人和諧、生活富”的新鄉村。

新題材唐卡描繪新時代西藏故事

《求是》雜志記者 張淑虹 西藏日報記者 汪 純

  巍峨的珠穆朗瑪峰腳下,千年流淌的年楚河一路奔騰,匯入雅魯藏布江。江河交匯的地方,正是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所在地。這也是新題材唐卡《江河匯流》描繪的畫面。在日喀則群眾藝術館內,年輕的唐卡畫師尼瑪頓珠自豪地向記者展示了他的這幅作品。

  畫布上,飄揚的五星紅旗與朵朵祥云相映生輝,飛禽珍獸自由棲息,湖泊沼澤阡陌縱橫,日喀則高原風景、文化勝境、繁華市井被畫師匠心獨運地以唐卡技藝的形式呈現,青山綠水,萬物和諧,一片幸福祥和的景象。

  “唐卡的色彩來源于自然。相較于普通畫作,唐卡用色相對穩定,但色彩表現更為鮮艷濃重。作為主色的白、藍、紅、黃、綠五種顏色,在藏文化中各有其象征的特殊內涵?!蹦岈旑D珠介紹,“我希望能用唐卡藝術的獨特視覺語言,展現出祖國的強盛、日喀則的優美生態和人民的幸福生活?!?/p>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由各民族優秀文化百川匯流而成。被譽為“藏文化百科全書”的唐卡,就是代表著藏族文化的一條重要支流。唐卡制作工藝復雜,繪制要求嚴格,特別是在顏料的選擇與搭配上極其考究,不僅使唐卡存放數百年仍可保持色澤璀璨,同時,色彩和構圖背后的深層次文化內涵,更讓唐卡藝術受到世代藏區群眾的喜愛和守護。2006年,唐卡被列入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弘揚和發展西藏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唐卡藝術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將這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怎樣創作出既體現民族優秀傳統藝術精華、又反映社會主義新西藏面貌的新唐卡?這些都是新時代唐卡藝術工作者們始終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2019年啟動的日喀則百幅新題材唐卡項目,就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包括《江河匯流》在內的首批近50幅作品,由37名當地老中青三代唐卡畫師參與創作,歷時兩年完成。在遵循傳統唐卡特有形制的基礎上,新題材唐卡項目在題材的深度和廣度上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在表現內容和形式上注入了更多的時代精神。

  新題材唐卡賦予了唐卡畫師更大的創作空間,也吸引了更多的唐卡畫師投身到現實題材唐卡的創作中來。他們將畫筆對準人民,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描繪著祖國家鄉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對新時代西藏發生的偉大變革給予最熱情的贊頌。

  徜徉在日喀則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一幅幅色彩明麗、裝裱精美的新題材唐卡,生動展現著新時代西藏各族人民可感可知的生活巨變、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對黨和祖國的感恩之情。

圖為新題材唐卡《幸福新居》。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文化局供圖

  ——一幅《幸福新居》圖,青山掩映,綠樹環繞,平整的道路蜿延伸展,美麗新居鱗次櫛比。這幅唐卡描繪的是日喀則拉孜縣易地扶貧搬遷點明瑪小區。2016年,查務鄉明瑪村整村搬遷到這里,從此告別了高寒艱苦的生活環境,過上有電有水有網的幸福生活。

  ——一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圖,畫師精心描繪了天安門、飛機、動車、選票箱等元素,傳統唐卡繪畫手法與工筆重彩藝術融為一體,用藏族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對“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出生動詮釋。

  ——一幅《團結抱緊》圖,在盛滿五谷、寓意吉祥如意的切瑪和青稞酒桌前,身著民族特色服飾的人們圍著篝火歡快地跳著鍋莊,56個民族如石榴籽般團結抱緊、親如一家,生活紅火、幸福安康。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步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時期,新時代豐富多彩的西藏故事,給畫師提供了用之不盡的素材?!比湛t唐卡協會黨組織負責人普珠說。從復制臨摹到創新創造,新時代的唐卡畫師經歷著從“匠人”到“藝術家”的轉變,古老的唐卡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豐盈著藏區人民的精神家園。

  黨的二十大對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出新的戰略部署,唐卡藝術迎來了新的更大發展機遇?!耙劳兄榉逦幕糜蝿撘鈭@區建設工程,不斷延伸唐卡產業鏈,建設孵化、研究、教學、創作、展示、交易論壇等功能于一體的唐卡產業園區”,在日喀則唐卡協會秘書長巴桑對未來的展望中,可以看到唐卡藝術廣闊的新舞臺。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指出“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中華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新題材唐卡是各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的生動范例,真實體現著西藏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講述著新時代西藏的幸福故事。

馬家灣村強村富民

《求是》雜志記者 李民圣 《共產黨人》記者 李 旭

  一條條柏油路平坦寬闊,一盞盞別致的路燈矗立在路兩旁,一座座白墻灰瓦的農家小院古香古色,院墻上一幅幅潑墨山水畫給靜謐的村莊增添了一絲文藝氣息……春天的馬家灣村,風景如畫,游人如織。

  “夏天更漂亮,到處是綠油油的,玫瑰基地里大片大片的玫瑰花盛開著,空氣里都是玫瑰花香?!瘪R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占兵言語中透著自豪。

  馬家灣村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惠農區紅果子鎮的城郊村?!耙郧?,這里只有一條坑坑洼洼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成了爛泥灘,人都過不去?!蓖跽急钢謇镆粭l主干道說,“現在的美麗村莊是全體村民多年來苦干實干,一點點拼出來的?!?/p>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2012年,馬家灣村“兩委”商議后,決定先從全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出行難這一問題入手。村干部們想方設法跑項目、籌資金。乘著脫貧攻堅的東風,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馬家灣村爭取來了“一事一議”項目資金和自治區人居環境整治重點村項目資金等,6個村民小組先后通上了柏油路,家家門口都鋪上了面包磚。

  路好了,還要有好的居住環境。村里實施了污水處理、戶改廁、供暖等基礎設施建設,開展了綠化建設、“五清”村莊清潔戰役,還通過“美麗庭院評選”、“積分超市”等機制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使村莊見空補綠、庭院見縫插花。

  “我們村現在太好了,干凈漂亮不說,冬天還有集中供暖,城里有的我們都有,咱們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贝迕裎捍合隳樕蠈憹M了幸福。

  鄉村要振興,關鍵還得靠產業。長期以來,馬家灣村都是以傳統種養業為主,全村基本沒什么像樣的產業。2013年村民人均收入不足1萬元,村集體收入不足5萬元。

  什么樣的產業適合馬家灣村?怎樣才能引來企業、發展產業?村黨支部又謀劃起來。

  由于當地土壤污染少、聚硒能力強,適宜種植食用玫瑰和蔬菜等農作物。村里決定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模式,加快流轉土地,建設玫瑰花和有機蔬菜兩大種植基地。首先規劃建設惠農區綠色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業園,建成10座標準化廠房;然后引入相關農業公司入駐。

  如今,創業園里已入駐了25家高新技術農業公司,推出了玫瑰花餅、玫瑰護膚品、枸杞香醋、脫水蔬菜等一系列產品。眾多農業公司入駐,解決了村里的剩余勞動力,也使土地資源變成了資產資金。村民在家門口便可享受“就業+土地租金”的雙份收入。

  在一家生態農業公司車間,48歲的尚曉玲一邊熟練地做著玫瑰花餅,一邊和記者拉家常:“以前我在外面打零工,掙錢少不說,還沒時間照顧娃娃?,F在可好了,上班離家近,有工資還有租金收,日子過得有滋有味?!?/p>

  為了讓村民的日子更紅火,村黨支部又將目光轉向了鄉村旅游。2018年,馬家灣村成立經濟合作社,籌集資金1000多萬元,依托當地農莊建設大地天香旅游景區,發展鄉村旅游。

  建設采摘大棚、改造特色民宿、整合玫瑰種植基地……經過打造,集特色產業園觀賞、民俗生活體驗、餐飲娛樂度假為一體的景區成為馬家灣村的新名片,年接待游客10余萬人。依托旅游產業,帶動全村季節性用工4000多人次。

圖為石嘴山市惠農區紅果子鎮馬家灣村俯拍圖。 石嘴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李志剛/攝

  景區的農莊里,用工大都是本村村民,尤其婦女占了絕大多數。村婦聯主任王芳說:“農莊把這些姐妹們組織起來,發揮她們的特長,使這些整天在家圍著鍋臺轉的中年婦女靠自己的雙手掙到了錢,不僅脫了貧,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變?!?/p>

  “這些年黨的好政策一個接一個,我們抓產業、搞培訓,培養了一批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推動我們村傳統種養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旅游產業協同發展。村民們眼界寬了,規劃遠了,致富門路更多了?!蓖跽急屑毸懔艘幌沦~:2022年,馬家灣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8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36萬元。

  從綠色農產品種植、深加工到產銷一體化,再到鄉村旅游、民俗體驗,馬家灣村不斷延長產業鏈條,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符合本地實際的產業振興之路。馬家灣村也先后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黨的二十大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描繪了新藍圖,馬家灣村將按照黨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繼續做好‘土特產’文章,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闭雇磥?,王占兵堅定地說,“我們要把村子建設成集‘生態、生產、生活、生機’四生業態為一體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吸引更多人來投資創業旅游,讓老百姓的致富路更寬、日子更紅火!”

  記者手記: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黨的十八大以來,馬家灣村因地制宜,走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實現強村富民,切實提升了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馬家灣村正滿懷信心、意氣風發,迎著鄉村振興的春風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芯蕊  校對 - 喬雪 何晨琛 審校 - 陳嶸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05594